凡本報記者署名文字、圖片,版權均屬新安晚報所有。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;已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 “來源:大皖新聞”,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。
大皖新聞訊 作家春桃歷時八年,以親身經歷掌握第一手資料,講述了一位曾經隱匿鄉野小鎮的老中醫陳萬舉傳奇的一生,同時反思了近百年來中國中醫興衰多變的歷史,期待中醫重新出發,實現祖國傳統醫學的全面振興與發展。近日,春桃帶著最新力作《國醫》做客由古井貢酒年份原漿古20冠名播出的大皖《徽派》欄目,分享了這部難得的中醫題材紀實文學作品的創作歷程和內心感受。
從不了解到信任 陳萬舉治好了我的病
徽派:再度來到徽派,您就帶著新書來了。中醫這個題材還是比較少見的,您最早是怎么接觸到的?
春桃:其實我高中畢業后讀的就是衛生學校,16歲就去學醫,學的了三年護理專業,然后在醫院工作了七年,有三年就是在中藥房抓藥,所以跟中醫還是有緣分的,起碼各種中草藥我都是認識的。我是上世紀80年代參加工作的,醫院雖然有中醫科,醫生卻很少,所以以前我對中醫的印象不是太深。
徽派:您當時對中醫的概念也比較模糊。
春桃:說實話,那時候比較權威的中醫并不多,有些患者也不是太信任。但是中醫界還是有一些很好的醫生的,他們大多在民間,不一定是在大醫院。
徽派:后來您成了作家,為什么選擇中醫這個題材?
春桃:我覺得有些事好像是命運的安排。其實我不是太想在醫院工作,所以就想方設法地跳出來,通過學習文學和寫作,調到了行政部門,離開了衛生系統。后來去北京魯迅文學院進修期間認識了我愛人,沒想到他的父親就是一位老中醫,也就是我這本書的主人公陳萬舉。一開始,我對他也不是很相信,因為他基本上不談自己的過往和成就。直到發生了一件事,我才覺得中醫真是太了不起了。那時我得了不孕癥,曾去過好幾家大醫院,都沒治好。有一年過春節我們回蚌埠,陳萬舉問我是不是不想要孩子,那時候我已經36歲了,我說不是,是生病了沒辦法。他就很生氣,問我為什么不跟他說,然后他就給我看病,仔仔細細地望聞問切之后,他告訴我,我的病不是先天的,可以治。當時我不是很相信,那么多大醫院都束手無策,他能行?我們回到合肥不久,他就把兩罐碾成粉的中藥寄過來了,讓我每天按時服用,僅僅服了兩個療程,我竟然就懷孕了。我生下兒子之后,他又幾次救了兒子的命。比如兒子小時候患頑固性腹瀉,在合肥住了幾天院也不見效,我就求助陳萬舉,他當天打車從蚌埠趕來,僅在足三里扎一針,再就是在肚臍上封上一勺藥粉,半個時辰,兒子的腹瀉就徹底止住了。我覺得中醫真是太神奇了。
作家春桃做客徽派
從有顧慮到堅持 一身的本事應該被傳承
徽派:是什么促使您要用文字把它寫出來?
春桃:陳萬舉是個很傳奇的人物,特別有個性,平時對自己的孩子并沒有多少耐心,卻把病人當成親人,只要遇到沒有見過的病,他都是包吃包住留在家里觀察,看病成癡。他三天不為人看病,自己就得有病,他就是這樣一位醫生。包括我身邊的一些同事、同學、朋友,都得益于陳萬舉的治療,他們都說,干嗎不寫寫他呢,而且老人都九十多歲了,他這一身的本事應該被傳承下來;要是老爺子走了,這些醫術不就灰飛煙滅了,太可惜了。在那么多人的鼓勵下,我也覺得起碼應該將他的經驗和驗方記錄和整理下來。
徽派:寫作對象是自己的公公,這是更方便了還是更困難了?
春桃:確實有點顧忌,因為要寫自己的親人。一開始我也只是想寫點小散文或是寫個中篇,沒想到會花這么大的篇幅來寫它。33萬字,從采訪到最后定稿,整整用了8年時間。就在陳萬舉96歲那年,也就是2013年的初夏,我特地買了臺筆記本電腦,買了支錄音筆,專程到蚌埠去采訪他。聽他講學醫從醫的故事時,我發現在中國中醫百年歷史的不少重要節點,他都是親歷者、見證者,或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比如他不僅是清末名醫巢渭芳的再傳弟子,在中國針灸瀕臨滅亡的民國時期他就參加了針灸大師承淡安創辦的“中國針灸學研究社”,上世紀五十年代還參與過衛生部組織的大學中醫內科學教材的審定……其實寫他,就是在寫中國中醫近百年來的歷史。
徽派:寫作過程中,您跟陳萬舉會有沖突嗎?
春桃:老爺子不接受采訪,一口回絕。他說我有什么好寫的,我做的不都是一個中醫師該做的事么。我怎么做工作都沒有用,我老公還跟他吵了一架。后來我就跟他說,我不寫你可以,我跟你學醫行不行?他聽了非常高興,因為他這輩子最遺憾的就是沒帶出來一個徒弟。于是我就每天裝模作樣跟著他學醫,他終于不再對我心存戒備,我就常常趁他高興放松警惕之時,誘導他講述自己的行醫經歷。虧他不認識錄音筆,我就先后錄了他一百多個小時的“口述史”。老爺子去世后,我又南下北上,盡可能去接觸口述故事中的當事人與患者,以豐富口述史的內容,從動意到采訪再到寫成《國醫》,歷時八年。
春桃新作《國醫》
從醫自己到醫人 陳萬舉是醫者仁心的典范
徽派:通過這樣的接觸,您對他的觀察有變化嗎?
春桃:2006年我婆婆去世后,陳萬舉就與保姆一起生活,每年春節和暑假我就會去陪他。那時候他耳朵有些背,特別歡迎我做他的助手,他看病,我做記錄,寫方子。我特別佩服他,覺得他是醫者仁心的典范。凡是看疑難雜癥,他都規定個時間,早上八點到下午四點,光線最好的時候,在窗戶邊給人看病。他看得特別認真,有時一個病人他就能花上半個多小時甚至更長時間。他看病不分貧富,不分職務高低,他的口頭禪是,人家都把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交給你了,這是對你最大的信任呢,我就必須要對病人負責。他在進入公立醫院前以及退休后的幾十年,扎針不收一分錢;凡是家里貧困的病人看病不收診費,藥錢不夠的還可以先賒賬。我在蚌埠的時候,發現家里的水桶總是裝著活蹦亂跳的魚,后院里永遠都有雞鴨,那全是農村的病人為了表示感激送給他的。
徽派:您期待讀者從書中看到什么?
春桃:老人的醫術沒有人傳承下去,這是十分遺憾的,我很希望這本書能有普世價值的意義。書里我寫到了很多典型的案例,和他從醫的經驗、診病的方法以及一些珍貴的藥方,我都公開了。我很希望它能夠對其他的醫務工作者有所啟發,也希望它對廣大讀者的身心健康有所幫助。陳萬舉從40多歲就開始研究養生,96歲無疾而終,走的那天還在給人看病,我覺得讀了他這些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,會讓大家從中受益。
徽派:有沒有特別印象深刻的案例?
春桃:首先讓我特別震撼的,就是他醫治小兒腹瀉。上世紀三十年代,他在跟第一個師傅學徒期間就結婚生子了,接連生了三個兒子都是因為腹瀉而夭折,他很傷心,就開始展開研究。等到我愛人出生的時候,他已經跟第二個師傅學了不少東西,也很有經驗了,只用一味草藥就杜絕了我愛人的腹瀉,后來更是僅用針灸幾次治愈了我兒子的病。我印象最深的是,中醫是把病人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的,講究的是陰陽平衡。無論什么病,老人家給人開方子的時候,會特別注重脾胃的調理,因為所有藥首先都需要胃來吸收;他常說,脾胃乃后天之本,只要胃不倒,就有辦法治。他這樣治好了很多病情很重,甚至是被大醫院診斷為絕癥的病人。
作家春桃接受徽派主持人采訪
從重養生到發展 傳統文化的根永遠在
徽派:老爺子有沒有分享過他的生死觀?
春桃:老爺子從《黃帝內經》開始研究,包括以前很多文豪像蘇東坡也都是養生大家。老爺子認為,人是大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,人體的變化是與自然界的變化息息相關的,天人合一,辨證施治,是他常說的一句話,他晚年很想寫一本《生命學》,僅養生長壽健康詩他就寫了三百多首。
徽派:說到養生,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,您會怎么總結?
春桃:他的養生就概括為九個字:勤于腿,管住嘴,穩住心。首先,人體腿上的肌肉、經絡和穴位都是最豐富的,由此他發明了一套“鳥意行走法”,每天快走一小時,走到出微汗,以促進人體全身的氣血流通,這是最好的鍛煉;再就是,飲食要有節,一天三頓飯須按時定量,他認為五谷雜糧最養人;老爺子特別強調早飯的重要性,早餐一定要吃好。他每天早晚兩頓稀,他對稀飯很講究,會在里面放紅棗、桂圓、蓮子、百合、白果甚至蘋果、胡蘿卜、山藥等等,他特別反對吃補藥。當然,心態平和比什么都重要,"知足常樂,能忍自安",沒有什么事是想不開的,平時要多笑,情緒要適時發泄出去。
徽派:您對目前中醫的發展怎么看?
春桃:用八年時間做了這一件事,我覺得很值。因為我注意到,今年2月10日,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三號文件,明確指出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件大事,為著力推動中醫藥的振興發展,制定出了一個重大工程的實施方案。文件里面特別強調,今后但凡出現傳染病和突發事件,要確保中醫藥第一時間參與防治和應急處置,深度介入預防、治療和康復的全過程;所有縣級醫院都要普及中醫。這對中醫的發展無疑是重大利好,為此我感到很欣慰,想不到這部作品順應了時代的需要。我認為,只要我們老祖宗留下的經典的圣賢之書還在,只要中國文化的根和魂魄還在,我們就應該對中醫藥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。
大皖新聞記者 李燕然
編輯 徐海燕
請輸入驗證碼